癌症传媒报导


癌症康复者重踏职场路难行

近年治癌药物成效更好,癌症病人有更高存活率,可是活下来,却要面对职场上的难关。有曾任职物业管理的癌症康复者,完成治疔後,求职时主动“降职”,人工要求大减一半,可是面试来到最后阶段,雇主却因她过去的癌病而“变脸”。有癌症关注组织直言,近年愈来愈多康复者需面对“第二人生”,可是花光积蓄治病后,才发觉已经无法重踏职场,生活更艰难。 记者 梁崇碧

八十后唐天凤原在物业管理公司担任高级物管助理,有四年工作经验,主要负责接收电话投诉、查找、文书等工作。一三年,她确诊何杰金氏淋巴癌,花了一年多时间治疔,直到一五年再度求职时,发现重拾昔日生活波折不断。

求职薪金减半 仍难求一职

她为求重投物管行业,刻意申请人工较以往低一半、职级降一级的职位,未向面试人员表达自己的病历时,顺利过了第一关,“面试过程一直都好正常。”不过,来到第二轮面试,她提到自己是康复者时,面试人员立即“变脸”,问她长时间工作会否有问题、要不要经常请假等。唐天凤说:“其实我相隔两三周朝早才去看中医一次,请假不会太多,而且我工作能力根本无问题。”

物管常被指是朝阳行业,唐天凤也说行内经常请人,不料该物管公司仍然转軚不请,“见完工之后觉得自己好失败,哭了出来,以后不敢再见工。”她坦言,人力资源部为免被老板质疑聘请原因,自然不会尝试聘请癌病康复者,在此情况下,康复者求职之路寸步难行,“有得请都拣个正常的。”

唐天凤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。社企癌症信息网创办人吴伟麟说,以往患癌等于生命走上了末路,惟近年随着医疔技术进步,病人有更大机会康复,也有更多康复者踏上求职路,“十年前很多病都无药医,我们不用讨论康复者的求职之路,但现在存活率高了,康复者如何面对第二人生,成为重要问题。”

社企指配套不足 难重投社会

近年病人可以得到精准医疔,针对性药物也愈出愈多,吴伟麟说,病人为求延续生命,会采取更好的治疔方法,惟光是买针对性药物,每月花费已达五至六万元,部分治疔方法,更要月花十万元,在工作缺乏保障下,生活更为艰苦,“近几年新药愈出愈多,效果理想,可是价格高到中产都付不起。”

他认为,癌症病人及康复者,更需要工作,以支持其经济收入,而不少癌症康复者患病前是专业人士,康复後工作能力无大分别,只是不想再象以往一样承受压力,长时间工作,而会更着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,“例如以前做老师的人,康复後或不能再企足一日,但教学生其实无问题。”

不过,他认为本港各大机构,仍未有足够配套让康复者重投社会,“各公司老板还是觉得打工仔应该二十四小时工作。”他续说,政府外科病如肢体残障,尚能得到政府支持,惟内科病康复後,社会反而会歧视,“如果政府能带头宣传和聘请癌病康复者,社会上各机构会更留意这个问题。”

临牀肿瘤科专科医生陈亮祖亦说,癌症病人经治疔後,仍然会担心自己“异于”常人,将来会复发,对自己失去信心,“找工作时要面对雇主都好困难。”对于治癌药物,他则表示新出的药物价格高昂,惟为了治疔顺利,病人也只能尽力试用,经济负担变得沉重。

参考资料: 头条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