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传媒报导


新标靶药成肺癌患者曙光


肺癌是本港头号癌症杀手,不少人以为患者必定是吸烟一族,但事实上,不烟不酒的人士,也有机会成为肺癌的“袭击目标”。

近年,基因突变型肺癌逐渐开始受到注视,因为此类肺癌也会发生在非吸烟人士身上,更有研究显示亚洲人患此类肺癌的数字远高于欧美国家人士。对于治疔基因突变型肺癌,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的出现确实为患者带来曙光,既能缩小肿瘤,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。

亚洲多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

大众对肺癌或许毫不陌生,但却不知道肺癌可再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,当中前者约占85%,并以肺腺癌出现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较多。在亚洲地区,约有五至六成肺腺癌患者为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,而且大多为非吸烟女性;而在欧美国家,只约有一成多是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患者。

近年已出现治疔基因突变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标靶药—Afatinib,在缩细肿瘤方面的疗效有所提升,有效减慢病情恶化。事实上,10多年前标靶药物的出现,在治疔肺癌上是一大突破。以前第四期基因突变型肺癌患者大多只能接受化疗,惟在治疔效果及病情控制时间上未如理想,平均约4个多月便会出现恶化。当口服标靶药物出现後,患者的受药性大大提升,无恶化时间平均延长至9到10个月,而且副作用相对化疗亦较少,因此成为另一理想的治疔选择。

曾有一名50多岁的非吸烟女士,确诊患上第四期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,肿瘤细胞已扩散至骨及肝脏。当她服用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一个月後,病情现已稳定下来,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少,只是长暗疮及轻微腹泻,情况之后亦会慢慢改善。

第二代口服标靶药效显着

为何标靶药物能有效针对肺肿瘤细胞?随着科技进步,医学界找到导致基因突变型肺癌的主要原因。由于EGFR基因突变,生成错误消息刺激细胞及不断分裂,从而形成癌症。而现时的标靶药物正正是专门针对变异的基因蛋白,不让它传递消息给细胞核,令肿瘤细胞未能生长并死亡。

若比较第一代及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,前者只针对ErbB蛋白家族其中一员,而后者则针对蛋白家族所有成员,效果更胜一筹。研究显示,第一代口服标靶药物缩小肿瘤有效的机会只有56%,而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则有70%。患者服药後两年内,肿瘤受控的机会更由第一代的8%升至第二代的18%,因此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现已被医学界采用作为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的一线治疔。

参考资料: 资本杂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