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“霸占”香港癌症排行榜首位多年,在2011年,终于被肠癌取代。其实,近年不少人对肠癌的警觉性已有所提高,会特别留意自己的大便习惯,但原来不少肠癌患者的大便习惯没有改变,而是出现其他病征,甚至是没有病征,令他们容易忽略,未能及早接受治疔。
肠癌个案持续上升,相信与我们饮食西化、少做运动、排便习惯不佳有关。不少人因为工作忙碌,或应酬多,而须要外出进食,过着多肉少菜的生活;有人更忙碌得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,大便积聚在体内,增加大肠受毒素影响的机会。凡此种种,都会令肠癌风险上升。
不少人以为,只要时刻留意大便状况,如有否出血、大便习惯或型状有否不同等,便能得知肠癌是否“上身”。其实,肠脏很长,肿瘤生长在不同位置,会导致不同的病征。
举例说,徜若肿瘤生长在肠脏开端位置(远离肛门的地方),患者未必会便血,也可能没有任何其他病征。在这类个案中,不少患者直至病情后期,已经逐渐消瘦、精神不佳时,才发现患病,但当时肿瘤可能已经颇大,甚至扩散至肝脏。
若肿瘤生长在肛门附近,则有较大机会出现便血的情况。不过,不少患者却误以为那是痔疮,未有多加理会,同样令病情被拖延。
其实,我们不应单靠病征“估估吓”。踏入50岁的人士,应及早接受肠镜检查,有助在早期、甚至是瘜肉阶段便能移除病灶,避免肠癌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