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传媒报导


崭新药物加手术 全方位打击大肠癌

早前学术期刊杂志《科学》(Science)刊登了一项研究,引起医学界激烈争论——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的癌症专家指出,六成以上的癌症成因是基因复制时出现“不可避免”的错误而引起,至於因环境及遗传因素导致的癌症只占29%及5%。一时之间,各大报章纷纷以“癌症是运气不好所致”来作标题。不过,很多学者并不认同上述研究结果,研究团队亦承认,外在环境与生活习惯亦可诱发基因突变。即如香港最普遍的癌症大肠癌,尽管有一定的遗传因素,但近年确诊数字持续上升,几可肯定与外在因素有关。提高市民对大肠癌的警觉性固然重要,同时亦要有先进的药物及手术辅助,才可让患者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。

根据医管局2014年的数字,该年大肠癌新症个案共4979宗,已超越肺癌成为香港最常见的癌症杀手;相比10年前即2004年,本地大肠癌个案为3500宗,10年后已上升1000宗,可谓惊人。在政府的大肠癌筛查计画中,68至70岁接受检查的长者中,每100人发现有6人有大肠癌,比政府原先估计每100人有3人为高。

死亡率非最高

外科黄博熙医生表示,个案上升或许与日常生活习惯改变有关。“香港人的饮食习惯日渐西化,例如多吃脂肪类及腌制食物,少摄取植物纤维,加上吸烟恶习,都令大肠癌确诊数字日益攀升。尽管大肠癌最为常见,但死亡率并非最高,即医生仍能拯救很多生命。”当前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进行治愈性手术,进行微创手术亦令患者较满意手术效果及复元进度。

部分大肠癌有遗传因素,黄博熙医生指,若有近亲患大肠癌,家属罹病风险可比一般人高出超过三倍。“政府建议50岁或以上人士接受大肠镜筛查,如有家族遗传风险者,应该早至40岁起便要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。”如能找到瘜肉,可在其演变成肠癌之前割除,预防大肠癌发生。

症状重叠延求医

近年来,政府及香港癌症基金会等组织,均大力在社区推广大肠癌教育,冀增加市民的认知,然而由于其症状不一,患者求诊时,可能已过了早期阶段。黄博熙医生曾遇上一位60岁的男士,他因为肚痛而前往急症室,经检验下发现有直肠癌,已经出现肠塞。“患者有痔疮及肛门流血等症状,而且长期便秘,使用痔疮药及甘油条不果。然而其他为他诊治的医疔人员,查问过是否排出鲜血後,便理所当然以为是一般痔疮问题。”犹幸黄博熙医生为患者进行肛门检查,摸出肿瘤,继而进行术前及手术治疔,再加上辅助化疗,将病患根治。如果患者一早接受正确的检查,便可尽早治疔。“他有这些症状多年,本身饮食亦多肉少菜,难免易被误认仅为生痔疮和便秘。其实大肠癌症状可与其他病症近似,医生要审慎评估,尽速治理。”

医疗团队商讨治疔方案

及早接受检查很重要,若是癌症,大家都希望在癌症扩散之前发现并且医治。受惠於检测技术愈见先进,即使是细小的癌前病变或早期大肠癌,不但可凭大肠镜检查侦査出来,而且可运用大肠镜工具割除瘜肉或抽取组织化验,既可诊断亦有治疔成效。“大肠镜拍摄检查取出组织化验,是当前确定大肠癌的黄金标准。”黄博熙医生解释。

不管是何种癌症,都须按照患者癌症期数、症状、身体状态及意愿来制定个人化方案;以公立医院为例,便有专责负责大肠癌的团队,当中包括不同范畴的医生,他们须定时开会,商讨个别患者的疗程方案。“例如是年老患者,身体比较孱弱,并有其他慢性疾病,便要针对其体质是否可以承受治疔来决定治疔方法。医生亦有责任向患者及其家人讲解潜在风险,以及提醒在治疔前后有所准备,例如申请金钱援助等。”黄博熙医生说。至於在私家医院,则由患者先向主诊医生求诊为主,再由该医生寻找其他专家共同合作。

以化疗缩小肿瘤

临床肿瘤科陈亮祖医生经常处理大肠癌个案,他指自己必须与外科医生紧密合作,才可为患者提供最适切的帮助。肿瘤科医生的角色是了解患者症状及需要;从各种检查如影象检查,包括磁力共振和正电子扫描等,以及病理报告,包括肿瘤细胞基因特性等,为患者提供最贴切的治疔。“大肠癌治疔的第一步是抽取组织化验,以获得病理报告。若是早中期癌症患者,很大机会能以手术根治。即使是已有扩散的晚期患者,凭借现时的医学亦有机会可做手术,但需要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疔。”陈亮祖医生表示,只要情况许可,治疔大肠癌的首要目的是根治,将所有已知的癌细胞消灭,并将肿瘤连同周遭淋巴组织取走。

陈亮祖医生以直肠癌为列,若肿瘤体积太大,便要先做前置治疔,将肿瘤缩小後,再由外科医生进行手术。“肿瘤位于直肠,靠近肛门,以前就要连肛门切除,患者须造一个永久人工造口来排便,对往后生活带来大大不便。但现时透过术前化疗及电疗的帮助,可将肿瘤缩小,令安全边缘加阔,手术时能避免影响肛门,同时又可确保将癌细胞彻底取走,这全赖肿瘤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通力合作。”

新标靶药阻截肿瘤生长

中期大肠癌患者在完成手术後,需作术后化疗,确保清除剩余的癌细胞。如果是直肠癌,则需化疗加电疗;已扩散到其他器官的话,亦可用化疗加标靶药。“病情已届晚期的话,尽管不能根治,但仍可用化疗减慢癌细胞生长速度,有助纾缓症状,延长寿命。”陈亮祖医生表示,昔日的晚期大肠癌个案,大多难以治疔,但今天药物愈来愈先进,如果病情尚可,例如只在肝脏局部扩散,使用化疗加标靶药後,依然有望达致根治目的。

十多年前,标靶药仍未面世,晚期大肠癌患者只有约一年多的存活率;但自从有标靶药後,现时他们的存活率已大大提升至三十个月,足足两年有多,进步十分大。陈亮祖医生指,大肠癌有两类标靶药物,一类是抗表皮生长因子(EGFR)标靶药,另一类是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患者接受KRAS/NRAS基因测试後,如无基因变异,两类药物可选择其中之一;若出现K-RAS或N-RAS基因变异,则只可接受抗血管生长标靶药。“四成患者可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,其余只可用抗血管生长标靶药。现时亦有新一代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研究指出,新药配合化疗,与单用化疗比较,总体治疔反应可上升一倍,缩小肿瘤机会亦增加一倍。”

旧有的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只可针对肿瘤表面的VEGF-A受体,从一个路径阻止血管生成;新一代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能够同时截击VEGF‐A、VEGF‐B及PLGF三个路径,令癌细胞更难生长。“以前有患者因无法使用抗表皮生长因子标靶药,只得转用化疗加上第一代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现在他们便可有多一个选择。”陈亮祖医生表示,假使患者在使用一线药物时出现抗药性,亦可在二线药物中采用新一代抗血管添加标靶药。“有位70岁的婆婆,她的大肠癌病已扩散到肝脏,使用标靶药及化疗一线治疔後,肿瘤缩小的效果不显着,而且生成抗药性,肿瘤变大。”陈亮祖医生遂建议婆婆使用新一代抗血管生长标靶药,终能将肿瘤缩小,黄疸及肝功能亦有所改善。“婆婆可以恢复活动能力,能自行绑鞋带,毋须子女帮助,疗程期间仍可每天饮茶,跟朋友见面,保持开朗心情,更有利对抗恶疾。”

大肠癌治疔新技术︰新电疗与金属支架

药物以外,日新月异的医疔科技,亦令治疔大肠癌的难度降低。陈亮祖医生说,虽然电疗可以针对局部癌细胞位置,但由于技术限制而不能使用太高剂量,怕令肠道穿破。犹幸现时技术推陈出新,例如有螺旋放射治疔机(TOMO HD),可将能量集中在肿瘤上,而周遭部位影响大减,疗效得以提升。

黄博熙医生亦指,若患者有肠塞而致难以进食,或因肿瘤已在身体多处扩散,却因有较高手术风险或对手术抗拒,医生会考虑以金属支架来张开该位置,原理就象心脏病的“通波仔”手术,可提升整体生活质素并舒缓征状。

参考资料: 信报